你的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第1部分:通则

文章来源:天鸿中光    发布时间:2015-05-14      点击:6134次

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    第1部分:通则

            

       

   

1、总则 

1.1 范围与目标   IEC61312-1为建筑物内或建筑物上的信息系统的有效的雷电防护系统的设计、安装、检查、维护及测试提供信息。  下列情况不属本标准范围:车辆、船舶、航空器,而各种离岸装置则由专门机构制定的规程管理。  本标准不考虑系统设备本身。然而,本标准为信息系统的设计者的抗IEMP防护系统的设计者之间,为了达到最佳防护效能而进行的合作提供一些指导原则。

1.2 引用标准  以下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标准中引用而构成本标准的条文。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ISOIEC的成员都持有现行有效的国际标准。

   IEC61024-11990,建筑物防雷——第一部分:通则。

1.3 术语及定义  不仅IEC61024-1中给出的定义适用于本标准,而且以下定义也适用于本标准。

1.3.1 连接网络:将系统的各个外露可导电部分连接起来的导体所构成的网络。

1.3.2 共用接地系统:连接至接地装置的建筑物的所有互连的金属装置(包括外部防雷装置)。  1.3.3 接地基准点(ERP):共用接地系统与(信息)系统的连接网络间的唯一连接点。

1.3.4 环境区:规定了电磁条件的区。

1.3.5 等电位连接:在IEC61024-1中所定义,且如IEC61024-13.1.1中所描述的用连接线或浪涌抑制器所作的连接。

1.3.6 雷电流:雷击点的电流。

1.3.7 雷电电磁脉冲(LEMP):作为干扰源的闪电电流及闪电电磁场。

1.3.8 防雷区(LPZ):雷电电磁环境需被规定并加以控制的区。

1.3.9 局部连接板:在相邻两防雷区界面上的连接板。

1.3.10 长时间雷击:电流持续时间(从波前10%幅值点至波尾10%幅值点)大于几十毫秒而小于1秒的雷击(见图1)。

1.3.12 浪涌保护器(SPD):用于抑制线路传导过电压及过电流的器件,如IEC61024-1中定义的浪涌抑制器,还包括放电间隙、压敏电阻、二极管、滤波器等。 

2、干扰源

2.1 作为干扰源的雷电流  为了分析估算在LPS及与之相连的装置中雷电流的分布,应将雷电流源看作一个向LPS的导体及与其相连装置注入雷电流(由若干个雷击组成)的电流发生器。  不但雷电通道的电流产生电磁干扰,而且这一传导电流也产生电磁干扰。附录D说明了这一电磁耦合过程。

2.2 雷电流参数 为了模拟的需要,可假定雷电流是由以下的三部分电流组成(按一次闪击中的各个雷击来区分)(见图2)。

  ——正或负极性的首次雷击;

 ——负极性的后续雷击;

  ——正或负极性的长时间雷击。

  对各种保护级别,雷击点的雷电流参数见下列各表:

 ——表1,用于首次雷击;

——表2,用于后续雷击;

 ——表3,用于长时间雷击。

 表中各参数的定义见图1

  确定雷电流参数的背景情况见附录A

 用于分析的雷电流时间函数见附录B

  用于测试目的,雷电流的模拟在附录C描述。

  3、防雷区  应将需保护空间划分为不同的防雷区(LPZ),以界定具有不同LEMP严酷程度的 各个空间并指明各防雷区界面上等电位连接点的位置。 以电磁条件有显著改变作为划区的根据。

3.1 防雷区的定义

   LPZOA:本区内物体易遭到直接雷击,因而可能必须传导全部的雷电流。本区内电磁场没有衰减。

   LPZOB:虽然本区内物体不易遭到直接雷击,但区内电磁场没有衰减。   LPZ1:本区内物体不易遭到直接雷击,在本区内所有导电部件上的雷电流比在OB区内的雷电流进一步减小。本区内的电磁场也可能被衰减,取决于屏蔽措施。后续防雷 区(LPZ2等):如果要求进一步减小传导电流或电磁场,或者进一步要求减小传导电流 及电磁场,就应引入若干后续防雷区。应根据被保护(信息)系统所要求的环境区来选择所需要的多少个后续防雷区。通常,防雷区号越高,其电磁环境参数就越低。在各个防雷区的界面处,所有金属穿越物应作等电位连接,也可安装屏蔽措施。

  :LPZOALPZOBLPZ1之间的界面处的等电位连接在IEC61024-13.1中规定。建筑物内部的电磁场受到如窗口这样的孔洞的影响,也受金属导体(如连接母线、电缆屏蔽层及电缆屏蔽管子)上的电流及电缆走向的影响。将一个需防护空间划分成不同防雷区的一般原则示于图3

4示出将一座建筑物划分为若干防雷区的例子。此例中所有的电力线及信号线均在一点进入被保护空间(LPZ1),并在LPZOALPZOBLPZ1之间的界面处等电位连接至等电位连接板1。此外,这些线路在LPZ1LPZ2界面处等电位连接至内部连接板2上。而且,建筑物的外屏蔽1等电位连接到连接板1,而内屏蔽2等电位连接到连接板2。当电缆从一个LPZ穿到另一个LPZ,则需在每个界面处做等电位连接。LPZ2的构筑应使局部雷电流不能传入该空间并且不能穿越过该空间。

 3.2 接地要求  接地应遵守IEC61024-1的规定。如果在相邻的建筑物之间有电力线和通讯电缆通过,应将其接地系统相互连接,并且,最好在接地系统间有多条并行通路,以减少流经电缆的电流。网格状接地系统可满足这种技术要求。可用以下方法进一步减小雷电流效应,例如将所有电缆穿在金属管道或格栅型钢筋混凝土管道内,金属管道和钢筋必须并入网格形接地系统中去。 图5示出了附有一座塔的建筑物的网格形接地系统的典型例子。

  3.3 屏蔽要求  可采用雷电流幅值密度(图B.5给出)及相应的磁场幅值密度来评估屏蔽的有效性。 屏蔽是减小电磁干扰的基本措施。 在图6中,从原理上将为减小感应效应而采取的屏蔽及布线措施表示为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外部屏蔽措施;

 ——适当的布线措施;

 ——线路屏蔽措施。

这些措施可组合使用。为了改善电磁环境,与建筑物相关联的所有大小尺寸金属部件应该连

接在一起并且与LPS等电位连接,如金属屋顶及金属立面、混凝土内钢筋,门窗的金属框架等(见图7例示,其网孔宽度为几十厘米)。若在被保护的空间内使用了屏蔽电缆,其屏蔽层不仅应在LPZ的界面处作等电位连接,而且至少应在两端进行等电位连接。在分离的建筑物间布设的电缆应敷设在金属电缆槽中(如金属管、槽架或混凝土中的格栅形钢筋网中),这些金属管槽应首尾电气贯通,并与各个建筑物的连接排等电位连接。电缆屏蔽层应与这些连接排相连接。如果电缆屏蔽层能荷载可预见的雷电流,则可不敷设金属电缆槽。

3.4 等电位连接的要求  等电位连接的目的在于减小防雷空间内各金属部件及各(信息)系统相互间的电位差。不仅 对LPZ内部的金属部件及(信息)系统,而且对穿越各界面的金属部件及(信息)系统均应在各区界面处作等电位连接。应采用连接导线和线夹在连接排做

属部件及(信息)系统均应在各区界面处作等电位连接。应采用连接导线和线夹在连接排做等电位连接,需要时采用浪涌保护器(SPD)做等电位连接(见图8,此处接地线也作了等电位连接)。

3.4.1 防雷区界面处的等电位连接

3.4.1.1 防雷区LPZOALPZOBLPZ1间界面处的等电位连接 应对进入建筑物的所有外来导电部件做等电位连接。当外来导电部件与电力线及通讯线路在不同地点进入建筑物,从而需要若干个连接排时,这些连接排不仅应就近地连接到钢筋及金属立面上,而且应就近连接至环形接地体上(见图9)。如果没有环形接地体,这些连接排应分别连接至各个单独的接地体并用一个内部环形导体互连(或用一局部环形导体,见图10)。如果外来导电部件从地面以上进入,则连接排应连接至墙外的水平外形导体上,该环形导体不但应连接至钢筋上(当使用了钢筋时),而且应连接至引下线上(见图11)。

《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

  当外来导电部件以及电力线和通讯线等在地面进入建筑物,建议在同一位置做等电位连接(见图12例示)。这点对几乎无屏蔽特性的建筑物尤为重要。设在设施入户处的连接排不但应就近连接至钢筋上(当使用了钢筋时),而且应就近连接至接地极上。

 环形导体应连接到钢筋或其它屏蔽构件上(如金属立面),典型的连接间距为每五米作一连接。连接导体的最小截面见IEC61024-16。铜或镀锌钢连接排的最小截面应为50平方毫米。用于内含信息系统的建筑物的连接排,在要求LEMP效应需减至最小的地方,其连接排最好采用金属板并多处连接至钢筋或其它屏蔽构件上。

  对LPZOALPZ1界面上等电位连接所用的线夹及SPD,其电流参数值应根据表1至表3的参数来选取,当有多个导体相连时应考虑分流的影响。

   LPZOBLPZ1界面上等电位连接所用的线夹及SPD,其电流参数值应单独估算。  LPZOB区内的外来导电部件预期将流过感应电流及小部分的雷电流。 对在地面进入建筑物的外来导电部件及电力线、通讯线,应估算在等电位连接点的各个局部雷电流。可按如下方法进行估算。

  当不可能作个估算时,可假定总雷电流i50%流入所考虑建筑物的LPS的接地装置,而其余的50%iis在进入建筑物的各种设施(外来导电部件、电力线及通讯线等)间分配。流入每一种设施的电流iiis/nn为上述设施的个数(见图13)。为了估算无屏蔽电缆各个芯线上的电流iv,电缆电流ii要除以芯线数m,即iv=ii/m

 对于屏蔽电缆,电流将沿屏蔽层流动。

对于民用建筑物,电话线可不列入n的计算,因为它并不影响其它设施承载电流的大小。虽然如此,电话线也应作等电位连接,在设计等电位连接时应以5%的雷电流作为最小值来估算。连接导体的截面积应按IEC61024-1的表6及表7选取。若大于或等于25%的雷电流流过导体时用表6,若小于25%的雷电流流过导体时则用表7SPD必须经受得住局部的雷电流,另外应满足对浪涌的最大箝位电夺诉要求,同时SPD应具有“熄灭”来自电源的续流的能力。建筑物设施入口处的最大浪涌电压Umax必须与所涉系统的耐压能力相协调。为了

获和足够低的Umax,各线路应以最短的导线连接至等电位连接排(见图14UAUL必须保持低于UmaxUAUL未必同时出现)。

 3.4.1.2 各后续防雷区界面上的等电位连接

   LPZOAOBLPZ1界面上的等电位连接的一般原则也适用于各后续防雷区界面的等 电位连接。进入防雷区界面的所有导电部件以及电力线、通讯线都应在界面处作等电位连接。应采用一局部连接排作此类的等电位连接,屏蔽构件或其它局部金属结构(如设备外壳)也应连接到此局部连接排上。用作等电位连接的线夹及SPD,应分别估算其电流参数。LPZ界面处的最大浪涌电压应与所涉系统的耐压能力相协调。不同防雷区界面的各个SPD在能量耐受能力方面也应相互协调。

3.4.2 需保护空间内设备的等电位连接

3.4.2.1 内部导电部件的等电位连接

  诸如电梯轨道、吊车、金属地板、金属门框、设施管线、电缆槽等所有大尺寸的内部导电部件都应以最短路径与最近的等电位连接排或其它已作了等电位连接的金属结构作等电位连接。导电部件作额外多重互连是有好处的。

 连接导体的截面积按IEC61024-17选取。

在各个连接部件中,预期仅流过一小部分的雷电流。

3.4.2.2 信息系统的等电位连接

  为获得一个低电感的网格状接地系统,将外部LPS并入建筑物的共用接地系统,金属装置均与该共用接地系统等电位连接(见3.4.2.1)。

对信息系统的各个外露可导电部件应建立等电位连接网络。原理上,等电位连接网络无需连到大地,但此处所考虑的所有等电位连接网络均是接地的。

 信息系统的金属部件如箱体、外壳、机架等与建筑物的共用接地系统的等电位连接有两种主要方法,如图15所示。

  应采用两种基本等电位连接网络结构中的一种

 ——S型(星型)结构

 ——M型(网络型)结构

 当采用S型连接网络时,(信息)系统的所有金属部件,除在连接点外,应与共用接地系统部件有足够的绝缘。

  通常,S型连接网络用于相对较小的、局部封闭的(信息)系统,所有设施及电缆仅在一点进入该系统。

S型连接网络应该仅以一点(接地基准点ERP)连接方式并入共用接地系统,从而构成SS型等电位连接网络(见图15)。同时在此情况下,为了避免构成感应环路,各设备间的所有连接线路及电缆应与按星型布置的各条等电位连接线平行布线。由于是单点连接因而没有与雷电相关的低频电流能进入信息系统中,此外,信息系统内部的低频干扰源也不能产生地电流。此唯一的连接点亦是连接SPD以限制传导过电压的理想连接点。

 当使用M型连接网络时,(信息)系统的金属部件不必与共用接地系统部件绝缘。M型连接网络应以多点连接方式并入共用接地系统,从而构成Mm型等电位连接网络。

  至此,获得了一个对高频来说也为低阻抗的网络。而且,连接网络的多个短路环路对磁场也起到多个衰减环路的作用,从而对信息系统附近的原有磁场加以衰减。

  在一个复杂的系统中,可将两种类型结构(S型和M型)的优点结合起来,如图16所示。一个S型局部等电位连接网络可与一个网状(M型)结构组合在一起, 组合1

此外,一个M型局部等电位连接网络可在ERP与共用接地系统相连(图16组合2)。在此组合中,局部连接网络以及各设备的所有金属部件应与共用接地系统的各部件有足够的绝缘,而且所有设施及电缆在ERP进入该信息系统。通常,等电位连接网络是在LPZ的界面处与共用接地系统相连,虽然这不是强制性的。